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

數位麵包屑裡的各種好主意-閱讀分享(3)

數位麵包屑裡的各種好主意(3)

社會物理學--剖析意念傳播方式的新科學

Alex Pentland 艾力克斯·潘特蘭
麻省理工學院人類動力學實驗室主任
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創業計畫主持人
大塊文化

意念流


      在意念河流中航行的一群人,他們有時在快速流動的清溪中航行,有時則遇上發臭的死水或恐怖的漩渦。有時候某些人的意念會形成支流,使他們與其他人分開,走向新方向,這便是社群與文化的真實故事。

作者舉了這個很精闢的比喻來說明意念流跟人之間的互動,那意念流是怎麼形成的呢?主要有三種原因:

1、習慣

    作者探討了一個問題,究竟我們個人的習慣是如何形成的,是自己「慢想」之後選擇的結果?還是被周遭環境的人、事、物等意念流所影響?從本書收集大數據的觀察,我們至少有一些習慣,是源自於同儕,這種潛意識的模仿學習,對塑造人我們的生活習慣非常重要,回想一下自己的生活中,或多或少,是透過觀察身邊好朋友,敬重的對象,他們的一言一行,都會左右我們的思想跟行為,作者透過數據證實了這一點。

2、偏好

    我們選擇與哪些人做朋友,加入何種團體,很可能是基於我們對那些人聊天時說的話題與意見是不是感到自在。這些選擇性的接觸,會鞏固我們的觀點,一旦選擇了一邊,不斷接觸類似的觀念將持續塑造我們的思想,最終成為我們的偏好。

3、好奇心

    對於新事物的好奇程度及相關選擇,到底是獨立的決定、廣告的趨使,還是接觸周遭的影響,書中舉了很好的例子,線上音樂的下載,事實上是受了線上社群的主導,如排行榜、下載次數等的影響。

      接續上面的故事,我們全都航行在意念的河流之中,意念是身邊所發生的人、事、物等所見所聞,與意念流的接觸,就是從這些人事物的影響中,改變了我們的習慣與觀念,我們可以選擇抗拒,而划進另一條意念流,但是我們的行為是自己接觸的意念所塑造出來的,這種意念流將我們綁進集體智慧中,簡單的說,潛移默化的效用比什麼都來的大,這一段的結尾說的非常好,我們在多數事情上是「集體理性」,只有某些事情是「個別理性」。
     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